财务工作关系国家财政资金安全、科研事业健康发展和单位政治生态清朗。筑牢财务防线,必先系紧“风纪扣”;守护“钱袋子”,必先锤炼硬作风。这既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践行我院“三项共识”的内在要求和具体实践。
以忠诚干净担当履行天职
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天职。财务工作承载着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的重要职责。财政资金是公共资源,其投向与效益关乎国计民生。财务人员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一是要强化政治意识,严守财经纪律红线。财经纪律是政治纪律在财政经济领域的体现。对待每一笔预算编制、经费报销、资产购置,都需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审视其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国家政策及规章制度,是否服务于党中央战略部署。坚决杜绝财政资金用于“形象工程”“人情项目”,抵制任何形式的“变通”行为。
二是要聚焦主责主业,精准服务科研大局。我院财务工作服务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使命。预算工作需重点保障基础研究、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强化对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重要科研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使用既要做到严格规范,也要遵循科研规律,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为科研人员产出高质量成果创造条件,确保资金精准滴灌。
三是坚持公私分明,恪守廉洁自律底线。财务人员身处资金管理一线,需常怀敬畏之心,严格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无论是财政资金还是自有资金,只要用于公务支出,都必须纳入统一监管的制度笼子,确保经济活动在阳光下运行。
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财务工作作为我院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必须以这一重要思想指导实践,锻造过硬“财能”。
深学细悟重实践,提升制度执行力。“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熟练掌握财经法规、科研经费政策及单位制度细则。在劳务费发放、课题经费使用等方面,财务人员应主动担当“政策通”和“守门员”,依据制度原则进行专业判断,推动制度细化与刚性化,堵住管理漏洞。
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业财融合”。科研创新与财务规范目标一致,既要发挥激励作用,又要满足合规要求。要摒弃“财务是科研绊脚石”的错误思想,以系统观念、问题导向构建“科研+财务”协同机制。通过政策培训、事中沟通、事后评估,推动信息共享、流程共建,让科研经费在合规框架下高效运行,最大限度激发科研活力。
以新技术赋能财务工作,提高科研质量。数智化浪潮深刻影响着科研环境,大数据、智能财务等新技术使报销、核算、预算、监管流程得到优化,极大提升了效率,减轻了科研和财务工作人员负担。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提升效率旨在更好地保障质量、防控风险,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制度规范为根基,财务数智化转型要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引领。
依规治院筑牢制度堤坝
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财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只有依靠严密制度和监督网络,不断规范管理,才能推动我院财务工作提质增效,支撑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要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各部门、项目负责人是经费使用“第一责任人”,推动构建权责清晰的制度体系,形成协同监督合力。二要完善内控机制,强化源头防控。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授权审批、内部稽核等制度。对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资产采购等重点领域,实施穿透式管理,细化标准,堵塞缝隙。健全差错追溯和责任追究机制,让制度“带电”“长牙”。三要畅通监督渠道,涵养清正生态。主动接受组织、审计、群众和舆论监督,畅通反馈渠道。坚持公开透明原则,保障干部职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保持风骨、崇尚气节,做到不为情所惑、不为权所屈、不为利所动,以实际行动坚守法治和诚信底线。
作风清则事业兴,制度行则根基稳。新征程上,我院财务工作者须以“三项共识”为遵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锤炼“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履职本领,将“为政以德,为财以廉”的信念付诸实践,为筑牢财务防线、守护风清气正的学术殿堂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